濮存昕:家人相继去世,现在71岁不敢老去,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
濮存昕的故事,有太多的悲伤。
曾经事业处于高光,却一次又一次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。
1953年7月,北京城的一片四合院里,他呱呱坠地,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孩子。父亲是京圈鼎鼎有名的导演苏民,母亲是银行职员,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。家里状态经常是在书房里捧着《雷雨》剧本的父亲,在厨房忙着做饭的母亲,还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,热闹得像一场现实版的《茶馆》。
但这个艺术世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那么风平浪静。两岁时,濮存昕(本名濮思荀)患上了小儿麻痹症,左腿一度落下残疾,连站起来都费劲。父母可急坏了,连夜找医生,费尽心思为他做康复训练。姐姐也加入了康复小队,每天陪他练习站立,弟弟更是当起了他的私人小拐杖。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,为濮存昕的人生打下了第一块温情的底色。
展开剩余81%病好了之后,濮存昕便彻底成了个不服输的孩子。别看小时候他病恹恹的,可一恢复过来,就变得生龙活虎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小时候别人能跑的地方,我非得跳;别人跳的地方,我非得翻个跟头!正是这种劲头,让他以后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。
之后他考进了空军政治部话剧团。演员的梦想刚起步,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闷棍。
在话剧团里,他根本没机会出演重要角色。说白了,他就是个小透明。排戏的时候,他永远站在角落;演出的剧本上,他的名字大概可以排到道具表后面。他最多的表演任务就是上台端个盘子,走个路,或者站在后台给演员鼓掌。
但濮存昕没觉得自己是打杂的,反而把这些龙套角色当成磨练演技的机会。比如,有一次,他要在一出戏里演一名士兵,台词只有一句话,甚至出场时间不到10秒。但为了把这个角色演好,他提前研究士兵的站姿、手势,甚至在排练时,自己偷偷站到角落里练军姿,结果被导演看到了,还开玩笑说:濮存昕,你这是准备真去当兵啊?
濮存昕对自己要求极高。他曾说:没有小角色,只有小演员。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儿,他终于开始在话剧团里崭露头角。导演们渐渐注意到,这个年轻人不仅肯吃苦,还有点天分。没过几年,他就从跑龙套的小兵,晋升成了台上的台柱子。
到了90年代,濮存昕又开始尝试从舞台转战影视。1991年,他出演了电影《清凉寺的钟声》,在片中饰演一位明镜法师。之后,他在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中饰演了孙策这个角色。真正让濮存昕家喻户晓的,还是1996年的电视剧《英雄无悔》。在这部剧中,他饰演了一位公安局长高天,一个正直、果敢又不失温情的角色。不得不说,这个形象真的是为濮存昕量身定做的。他高大的身材加上一张棱角分明的脸,穿上公安制服后,仿佛正义本义这四个字写在了脑门上。
从跑龙套的小透明到话剧界的中流砥柱,再到荧屏上的实力派演员,濮存昕的事业真的就是一出逆袭爽剧。他用努力、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,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星光大道。可生活偏偏不肯令人总是春风得意,眼看他站上了人生巅峰,命运却忽然翻脸,给了他一记措手不及的暴击。
时间拨回到1996年,大家都以为濮存昕接下来的生活是事业红红火火,人生顺风顺水时,一道晴天霹雳直接劈在了他的头顶——弟弟濮存岩因意外突然离世。
对于濮存昕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家庭变故,而是切肤之痛。他和弟弟的感情一直特别深厚,这种深厚不仅是兄弟二字的血缘关系,而是有太多共同经历的沉淀。小时候,濮存昕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,那个年幼的弟弟就成了他的小跟班,扶着他走路,陪着他练习,每当他走累了,还会蹲下来当人肉板凳。
1998年,父亲也在北京去世,对于他来说,父亲的离开不仅是失去了亲人,更像是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盏明灯。苏民是他演艺道路上的启蒙者,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。濮存昕在父亲的葬礼上痛哭失声,那一刻,许多认识他的同事和朋友都感叹:这个男人,把所有的坚强留给了舞台,所有的柔软给了家人。
父亲的去世,让母亲贾铨受到巨大的打击。这位温柔贤惠的老人,因接连失去了小儿子和丈夫,精神状态开始急转直下。她逐渐出现了记忆力退化的迹象,时常忘记一些事情,甚至连濮存昕是谁,也会有短暂的模糊。
濮存昕看着母亲逐渐衰老的模样,心里五味杂陈。于是,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——辞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,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。他不仅是个演员,更是一个孝子,一个儿子。他每天陪母亲散步,给她做饭,甚至在母亲卧室的旁边打地铺,方便随时照顾她。
有人不理解,为什么一个事业正盛的大明星,会愿意放弃舞台和掌声,回归家庭当一个儿子?濮存昕却回答得很淡然:人活着,最重要的是要问心无愧。舞台再精彩,也没有家人重要。他始终认为,真正的幸福不是站在灯光下被万人瞩目,而是陪伴在家人身边,让他们安度晚年。
发布于:山东省